被「怎么做」蒙蔽了双眼
原文:Square Signals : Blinded by "how" (andymatuschak.org)
想象一下,你刚搬到一座新城市。每次出门,你都靠一台导航仪告诉你怎么走。但导航仪并不给你看地图,只告诉你走几步、往哪儿拐。出门时,你得戴上眼罩,街名和地标都看不见。但是,经过这么多年,你每次都能准时到达目的地,所以你也没抱怨.
按照这种方式导航,如果没有逐步的指示,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一个新地点。你不可能在路上发现什么意料之外的事,也找不出更快到达目的地的捷径,甚至连一个地方和另一个你去过的地方是相邻的都察觉不到。但这恰恰就是我们平时被教育的方式!
这种对待知识的方式几乎无所不在:数学生背一堆特定形式的函数的积分步骤,物理学生将旋转运动方程与线性运动方程分开背诵,而计算机学生死记硬背数据结构的各种特点。他们知道「怎么做」,但对「为什么」却一无所知。这种学习方式是很多人一直到毕业都在用的。
这种只学习一个领域的结果——但不理解背后原理的学生——基本上出社会也只能做些职业贡献。他只能照葫芦画瓢,用在学校里学到的怎么做来处理老师早就教过的问题。但没有了背后的为什么支撑,面对新情况他就束手无策了,就跟那个戴着眼罩在城市里走路的人差不多。
当然,人不可能什么都懂,什么都知道!搞明白「为什么」自然比单纯知道「怎么做」费劲多了。有时候,先知道个大概结果,也能激发你去深挖背后的原理。但麻烦的是,当我们误以为知道了「怎么做」就是真正懂了某事,那就走偏了——这种半桶水的知识容易束缚人,还可能拖后腿。我见过很多人,因为这种知识而变得过于保守,害怕尝试新事物,更糟糕的是,他们沾沾自喜,原地踏步。很多行业里的老鸟,往往也就像是走路带着眼罩,只知道数步数,却看不到前方的路。
我很幸运,生活和工作中,我身边都是一群才华横溢的人。当然,我们应该肯定身边人的才华和贡献,但有时我和他人发出的赞美,却带有些不同的意味。是那种几乎是叹气的、无助的、沮丧的赞叹:「唉,那家伙真的是太牛了。」
对他人的欣赏其实能带给我们动力。它可能会让你意识到自己在哪里需要更努力(e.g. 「唔,我好像得补补我的统计学」),或者启发你如何去解决问题(e.g. 「也许那种方法可以应用在同类问题上」)。但那种「真的太牛了」的赞叹背后,隐藏着恐吓。它无法带来见解,因为它其实是在说「我怎么也达不到他那样」。这就像是我们想去一个地方,但导航并不知道路,自己又无法摘下眼罩。
知识可以指引我们从 A 走到 B——从仰慕者变成榜样。但单靠导航仪提供的脚步数的知识,对规划路线去新的地方显得太过狭隘。要真正探索新路,你需要更广阔的视角——一张地图。每当我自察到赞叹得有点失态,我会摘下眼罩,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,绘制一张地图,找一条回家的路。
但在我生命中很多时光里,我都不知道自己带着眼罩,更别提摘下它了。我误将那些按步骤的指示当作了真正的理解。我把「怎么做」和明白「为什么」当做一回事。这些背下来的事实和程序性知识变成了「虚假知识」,有时候比一无所知还糟。(*译注:有点过于抽象了,举个例子:搞 AI 的被 chatgpt 破防了 / 用 python 的不知道 List 背后是数组 )
我从未想过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获取知识:毕竟,我周围的人似乎都是按照同样的方式来获取方向的。我从未见过有人摘下他们的眼罩——我该怎么做呢?有谁能指点我该怎么开拓自己的路?我怎么知道我知道了什么?
有时,这种「虚假知识」会引发更强烈的恐惧。有一天,你受邀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会面。但你的导航从没听过那,你也不知道怎么走。时间渐渐接近,心里的疑惑也随之增多。过去,你总觉得跟着它走就对了。难道真有它不知道的地方吗?有多少这样的地方?它们难道都不重要?你觉得你自己很会导航 —— 难道以前都是靠的运气?
这一连串的想法真是吓人。每一步都在放大不断增长的认知失调。这时,很明显得换种方法来认识事物了。但由于要消除这种失调的压力太大,人们更容易主动回避,逃避那些引发疑问的目标。
另一种方式看起来并不怎么好。这意味着你要鼓起勇气,承认自己所懂的远比想象中的要少。你需要去探索出背后的一群「为什么」,从而衍生出新的一群「怎么做」。因为你正在绘制地图(首先你会明白你需要一张地图,然后才是这张地图到底是什么),所以一开始,你到任何地方都得多花点儿时间。最后容易得到一些结论是:你根本不需要去会面;你不能理解某段数学证明,只有「真正聪明」的人才能;你没办法处理问题,应该「让专家」来处理。
这回,情况比单纯的惊慌失措还糟。认知失调的压力,直接让你放弃了深究事情真相的路。
我见过一些人,当这种恐惧越积越多,特别是在连续几年的顺风顺水后,会涌现出更大的隐患。有时,单纯逃避导航不知之地并不能解决渐增的认知失调。你可能还会劝其他人也不要去那些未知之地。你甚至必须说服自己去那儿的都是蠢货或者害虫,认为他们的导航一定会带歪他们。现在,你已经是个「狂信徒」了。
你并不知道,那些另辟蹊径的人其实并没有被蒙蔽双眼。他们是凭地图行走的,每个人都有自己手绘的地图,他们互相协作,补充其中的细节。
当这些深信不疑的观念在知识“权贵”心中滋生,它们会变得十分危险。强烈的失调会迫使这个狂信徒动用他的权力来维持现状,逼迫他人的方法不超过他能理解的范围,并将问题扭曲成他早已背下的答案所能解决的那种。对于这位狂信徒来说,任何激进的思想是都是对心理健康的威胁。
所以,当这种人能够影响他人,或掌控他人所依赖的东西时,众人就有麻烦了。无论怎么努力,新问题都会涌现出来,而他们的导航仪里不可能提前编入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。早晚有一天,会有一个没有预设答案的问题出现。这位狂信徒需要调动他所有的理解来合成一个新答案,但问题是,他什么都不理解,他只不过是记住了一些结论罢了。
在软件工程领域,有许多这样的狂信徒,他们固执地维护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:他们只懂一种编程语言,只想了解这一种,认为这是最好的,其它语言都是垃圾。Steve Yegge 分享过自己从这种偏见中觉醒的经历:
当程序员花费多年时间死记硬背这些编程「咒语」后,告诉他们他们辛苦掌握的编程语言即将被淘汰,那感觉简直就像拿刀对着他们家人呢 …… 编程语言的宗教狂热很容易破解:你只需要编写一个编译器。…… 在此之后的几周,你再看自己的代码都会透视其背后的机制,就像你长时间盯着随机点立体图时的那种感觉。
能够熟练地敲出正确的代码,就像是一位萨满,祈求机器之神,得到你希望的计算结果,这感觉真好。但当你写一个编译器后,那些神话就会破灭,你再也不能创造真正的「魔法」。但你在刺激上失去什么,就在能力上获得什么:对编程语言和与语言相关的工具的掌控力。你会快速而无畏地掌握新的编程语言。你可能失去了那种盲目的信仰,但你会更深入地了解程序那令人心醉的美丽结构。
我的故事,其实起始于物理。我花了好几年时间去背那些物理公式,但背后的推导、它们的关系、它们的意义,我一窍不通。我只知道用这些公式来算题,至于为什么要这么算,一头雾水。这就是我们被教的方式,看起来,连老师也只是这样理解这些内容。
我尝试制作物理效果的游戏,但遇到了预料之中的问题:面对新问题时,我完全不知所措;看到那些成功的游戏开发者,我感到畏惧;这种恐惧建立后,我积极拒绝去深入理解其中的原理,我总是告诉自己,从网上随便搜点代码,拼凑一下就能应付过去。幸好,我当时并没有真正地为了维持这种现状而努力。
在加州理工的大一,有一堂课彻底颠覆了我对物理的学习方式。那是我首次真心对待学科,摘下「眼罩」。在之后的两年,我痛彻心扉地发现,实际上,我对很多事情,包括我最擅长的计算机科学,都缺乏真正的理解。
那堂课是这样的:我们刚学完狭义相对论和电学知识。教授走进教室,把这两块知识巧妙地串联起来。他说:「假设我们有一个电子以相对论的速度沿着导线移动...」他开始写下熟悉的电学和相对论方程。几块黑板的代数运算后,[磁场的方程就这样...出现了](https://href.li/?http://books.google.com/books?id=hlRhwGK40fgC&pg=SA13-PA6&lpg=SA13-PA6&dq="The+relativity+of+magnetic+and+electric+fields"&source=bl&ots=G2RPq-eVq2&sig=5Vh7tDOGUw7nc81NrZVBRYb0tH0&hl=en&sa=X&ei=aeZSUvbvJ6r-igL4y4D4DQ&ved=0CEIQ6AEwAw#v=onepage&q="The relativity of magnetic and electric fields"&f=false)。
那个公式,我早就背下来了,但从未理解过它背后的意义。电与磁,原来差的只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。那一刻,我恍然大悟,从此开始对一切都充满好奇,想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为什么。